【简述题】
简述精神障碍的心理、社会因素。
详见解析
答:应激性生活事件、情绪状态、人格特征、性别、家庭养育方式、社会阶层、社会经济状况、种族、文化宗教背景、人际关系等均构成影响疾病的心理、社会因素。心理、社会因素既可以作为发病因素,如反应性精神障碍、创伤后应激障碍、适应障碍等;也可以作为相关因素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、发展,如神经症、心理生理障碍,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等,还可以在躯体疾病的发生、发展中起重要作用,如心身疾病。
(1)应激与精神障碍。任何个体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,这些生活事件常常是导致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应激源。其中,恋爱婚姻与家庭内部问题、学校与工作场所中的人际关系常是主要的应激源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共同问题,如战争、洪水、地震、交通事故、种族歧视等,以及个人的某种特殊遭遇,如身体的先天或后天缺陷,某些遗传病、精神病、难治性疾病、被虐待、遗弃、强暴等也可能成为应激源,在临床上,与急性应激有关的精神障碍主要有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。前者在强烈精神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,持续时间相对较短(少于1个月),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;后者主要表现为焦虑、恐惧,事后反复回忆和梦中重新体验到精神创伤的情景等。慢性应激反应可能与人格特征关系更大,临床上可见适应障碍等。另外,社会、心理刺激常常作为许多精神障碍的诱因出现,应予充分注意。除了外来的生活事件外.内部需要得不到满足、动机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受挫等,也会产生应激反应;长时间的应激则会导致神经症、心身疾病等。
(2)人格特征与精神障碍。一个具有开朗、乐观性格的人,在人际关系中误会与矛盾较少,即使有也容易获得解决,对挫折的耐受性也较强。与此相反,一个比较拘谨、性格抑郁的人,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,心存戒备,不太关心别人,在人际关系中误会与隔阂较多;他们内向、一孺弱、回避刺激,在困难面前容易悲观,对心理应激的耐受能力较差,易惠神经症、心身疾摘、酒精与药物滥用等。人格障碍与精神障碍的关系十分密切,如具有表演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癔症;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强迫症;分裂样人格障碍者则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较大。纵观上述对精神疾病病因学探讨,生物学因素(内在因素)和心理社会因素(外在因素)在精神障碍发生、发展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。实际上,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不能截然分开,它们相互作用、相互影响,共同影响人类的精神活动。
今天给大家整理的问题是【简述精神障碍的心理、社会因素。】,不知道你答对了没有?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该题目的正确答案吧!